容易引發重症的腸病毒71型,前一次大流行在2012年。疾病管制署指出,目前國內3歲以下幼童體內均無抗體,且國內有每三年大流行一次的特性,因此研判今年極可能爆發腸病毒71型大流行。
不要被動接受,而是主動出擊!
腸病毒是夏季應該注意的疾病,這句話恐怕並不完全正確,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,是腸病毒生存的溫床,根據近幾年流行的時間觀察下來,夏天不再是專屬腸病毒撒野的季節,一年四季都有可能造成腸病毒的傳染,像是去年聖誕節附近學校也有出現腸病毒病例。面對種類眾多且傳染力極強的腸病毒,事前預防是最重要的課題。
事前的預防教育:從新生入學就開始
腸病毒的事前預防教育應從新生入學一開始就進行,當幼兒一入學,家長就會拿到一本「腸病毒預防手冊」,內容包括:幼兒健康管理流程、幼兒健康管理細則、腸病毒通報措施、腸病毒相關預防方法、停復課標準依據及辦法建立等,讓家長清楚當有疑似病例或幼兒身體不適時的「通報」→「評估」→「處理」與「隔離」的措施。
幼兒、家長的衛教宣導:衛教觀念融入教學
將腸病毒之衛教觀念融入幼兒日常教學中,加強孩子對洗手習慣的建立;落實「洗手五步驟」、「洗手五時機」的習慣建立,並讓幼兒熟記口訣,可以將習慣建立在學校及家庭中。
家長方面也要了解,大人有可能會是腸病毒的帶原者,只是大人不會發病,如果下班回家在沒有換衣服洗澡的狀況下就抱小孩,有可能會間接將腸病毒傳給家裡的幼童。此外,在腸病毒好發的季節或流行期間,家長要加強入園接小孩前務必洗手的習慣,預防大人將病毒傳染給孩子。
追蹤與檢討:落實每日健康檢查
落實每日健康檢查是很重要的,孩子每天進校園時就要檢查孩子的喉嚨以及體溫,午睡起來再檢查一次,有多數病例都是由這種檢查篩檢出來的。若孩子的咽喉出現紅點,且紅點在短時間內變多變紅,就很可能已經患了腸病毒,在流行期間也會強制孩子戴口罩;如果在學校篩檢時不確定孩子是否患有腸病毒,也請孩子先戴口罩來預防其他孩子被感染的可能。
抵抗力VS.腸病毒,有關係?!
抵抗力強弱到底跟容不容易被傳染腸病毒是否有正相關,並未有確切的數據,但在幼兒園中,總是有一些容易生病的孩子,即便家長已經很重視孩子的衛生環境、飲食均衡,當不同型的腸病毒流行時還是會找上他。不過擁有較佳的抵抗力對抵抗各種病菌還是有助益的。
新生兒剛出生時,身體會帶著母體所給予的保護力,這個來自母體的保護力大約可持續6個月,6個月至2歲屬於免疫系統空窗期,也就是孩子自體的免疫系統正在慢慢建構中尚未成熟,此時期最容易受到感染生病,大約到3歲以後免疫系統才趨於建構完成,對外來的病菌或細菌的抵抗力會比較強。
洗手五步驟,「搓」尤其重要
均衡飲食、適當運動及充足睡眠是培養良好抵抗力的最佳方式,除了培養孩子的抵抗力,因為目前腸病毒尚未有疫苗可預防,所以也要減少孩子接觸到病毒的機會,不論是否為腸病毒流行季,大人小孩都要落實洗手五步驟:濕、搓、沖、捧、擦,尤其是「搓」的步驟,要確實施行。如果家中有兩個以上的小孩,通常第二個感染到腸病毒的幼兒,接受到的病毒量往往較高,腸病毒病狀嚴重程度可能提高,所以儘量將已得病的幼童隔離,並小心處理患童的排泄物。
幼兒家長的態度也是重點!
幼兒園對於腸病毒都是以如臨大敵的態度面對,但每年都還是有可能發生群聚感染,原因除了校方要再追蹤檢討哪裡有疏漏外,家長也需注意是否在家中忽略了一些細節,像是是否有注意到孩子喜歡把手放進嘴中吸吮或是喜歡咬各種玩具,家中的環境、孩子的用具玩具是否有定期消毒。腸病毒發病初期與感冒很類似,有的孩子得了腸病毒並不會發燒,有些家長因此沒有警覺到孩子有可能得病,還是讓孩子去上幼兒園,這種以飛沫與接觸兩種方式傳染的病毒很容易在幼兒園中傳播,所以家長除了要注意孩子的體溫外,也需注意觀察孩子口腔與皮膚狀況,查看口腔、手掌、腳掌、膝蓋與臀部是否出現稍微隆起的紅疹,如果確定孩子得了腸病毒必須馬上通知校方讓校方知曉,並讓孩子在家隔離一週,否則很容易傳染給其他孩子。
拉警報!若腸病毒發生~
如果確認孩子得了腸病毒,要在第一時間通報所有的老師以及該班的所有家長,讓其他家長配合做好居家消毒工作,多留意家中更幼小的弟妹狀況,家長更要確實做好居家消毒、居家隔離一週的工作,不可以帶患病的孩子出入公共場所,並注意孩子是否出現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活力不佳、手腳無力、肌躍型抽搐、持續嘔吐、持續發燒、煩躁不安、昏迷、頸部僵硬、肢體麻痺、抽搐、呼吸急促、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腸病毒重症前兆,若有這些徵兆就需立即就醫甚至轉送醫學中心,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。
雖然腸病毒無孔不入、無所不在,大人能做的就是盡我們的力量在前線把關,我們對腸病毒的資訊瞭解的越多,就更能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。若在學校及家中我們都能做到「雙層防護」,就可能減少一個孩子罹患腸病毒的可能性。
◎文章出處/育兒生活 5月號 NO.312
◎諮詢/弘光科技大學附設幼兒園園長 康素杏
◎採訪撰文/陳姵樺
◎企劃編輯/江睿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