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家孩子是否喜歡一手牽著爸比、另一手拉著媽咪,再縮起雙腿在其中好像是盪秋千一樣晃來晃去?這個看似有趣的遊戲,其實隱藏「保母肘」的危機!
甚麼是保母肘?
爸媽幫寶寶穿脫衣物而拉扯到手臂;看到孩子快跌倒或是其他原因時,急忙抓住他的手;還有在戶外或是公園裡,很常見到爸媽拉起孩子的手腕好像在盪鞦韆一樣擺盪,這些情況都很容易造成俗稱的「保母肘」。
所謂的保母肘指的是包住橈骨的環狀韌帶有一部分移位,卡在肱骨與橈骨的關節中間。醫師進一步說明,我們的上手臂有一根骨頭稱為肱骨,下手臂有兩根骨頭,一個是「橈骨」,另一個就是「尺骨」在靠近肘關節的地方,尺骨上有一個環形的韌帶把橈骨的頭圈住,讓橈骨可以自由地旋轉,也就是讓我們的上手臂可以內旋與外旋。
1-3歲最常見
對於未滿6歲的孩子而言,環狀韌帶較為扁平且相對鬆軟,與橈骨頸的骨膜黏得很鬆。當孩子的手臂用力拉扯的時候,環狀韌帶就很容易移位而卡進關節裡。所以保母肘常見於6歲以內的孩子,而以1-3歲最多。然而,最常會拉扯到孩子的手就是媽咪或保母,因此才會有「保母肘」這個俗稱。
一般而言,6歲之後的孩子其環狀韌帶與橈骨頸的骨膜接合處就會較為牢靠,而且韌帶的形狀漸漸由扁平發展為帶狀結構,就較不容易發生位移或是卡進關節的情形。
常發生於左手
研究顯示,保母肘發生在孩子左手的比例大概佔六成,可能是因為成人右撇子占多數,而成人習慣以慣用手來拉孩子,所以,常見情形就是孩子的左手被成人的右手拉著。
可能有哪些異樣?
如果發生了環狀韌帶移位,只要孩子不移動那一個手肘,就不會感到疼痛,因此,孩子不一定會一直哭鬧不安。不過,一個平時活潑好動的孩子有一手肘一直保持在伸直姿勢都完全不動,只使用另一手拿東西、吃東西;當爸媽試著要動孩子伸直的那一隻手,孩子就會反抗,甚至大哭。大多數爸媽都會察覺異樣。
如何妥善處理?
當爸媽發現孩子手肘可能有異樣時,應該先求助於小兒骨科醫師,若是無法及時找到骨科醫師,小兒科醫師也都能夠適當處理。除非是在沒有門診的時間,再帶孩子至急診室進行處理。
徒手復位就OK!
通常有經驗的醫師只要詢問病史及進行簡單的理學檢查,就可以診斷是否為保母肘,不需要影像學診斷,因為即便使用X光檢查也完全不會看出有任何異常。醫師表示,保母肘的治療只需要簡單的徒手復位術,完全不需要麻醉,也不必進開刀房,效果立竿見影,孩子的手一會兒就能動了。
只要沒有延誤就醫,絕大部分都可以成功復位。處理過後的手肘不需要冰敷,也不用固定等其他特別照顧,只要大人不要再用力拉扯孩子的手就沒問題。
延誤就醫難復位
倘若不幸延誤就醫,也就是發生超過24小時以上,有可能會比較難以復位。有些延誤時間較久,復位動作後效果也不明顯時,醫師通常會再安排其他的影像學檢查以排除骨折、關節炎或感染…等其他原因,有時醫師會使用石膏固定1-2週讓關節與軟組織休息,再追蹤治療。
可能與其他疾病混淆?
有經驗的骨科(小兒骨科)醫師通常都能夠做出清楚的鑑別診斷。若是強烈懷疑骨折,醫師會安排初步的X光檢查。有時有些細微的骨折透過X光無法看出來,此時醫師還會安排超音波,甚至是磁振造影等檢查,以排除細微骨折的可能性。
如何避免保母肘?
爸比媽咪應該避免突然地拉扯孩子的手,尤其不要突然用力地拉起單手。如果孩子曾發生過保母肘就更要特別注意,因為受傷過的韌帶比較容易復發。提醒爸媽,若是要抱起孩子,一定要將大人的雙手放在孩子的胸部或是腋下,盡量避免只拉著孩子的手。
宜兒樂‧育子園,媽媽寶寶的樂園!
◎文章出處/育兒生活 3月號 NO.310
◎諮詢/戴德森醫療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小兒骨科主治醫師 陳俊和
◎採訪撰文/陳萱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