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做錯了什麼?耍賴又暴走!孩子吃定你?

隨著寶寶學步年齡的到來,每位爸比媽咪都希望孩子能夠順利跨出第一步,走向未來的人生大道!寶寶學步會經過哪些歷程?爸比媽咪常有哪些疑惑?什麼時候需要穿鞋子?如何選擇一雙適合寶寶的好鞋呢?

♥ 正常學步範圍:11個月〜1歲4個月

寶寶多大時學會走路才算正常呢?幼兒學會自己走路的年齡範圍其實很大,小至11個月、大至1歲4個月,都還算正常的範圍。一般來說,9~10個月大的寶寶,已經可以自己扶著桌子站立起來;10~11個月大的寶寶則可以扶著桌子側行,大約在12個月大時,寶寶多半已經可以放手自己走個幾步了。

♥ 學步速度也和生活經驗有關

常見許多家長因為寶寶超過1歲還不太會走路而十分焦急,其實這和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關,有的寶寶受到的刺激比較少,例如:父母比較沒有時間陪伴他們、帶著他們練習走路,學步發展可能就相對會比其他孩子來得慢。平時只要多多鼓勵、輔助寶寶,時候到了他們自己就會有想要站起來、行走的慾望,家長不需過於擔心。

不過,如果寶寶超過1歲卻連站的動作都還沒有出現,或超過1歲半還不會行走,就建議爸比媽咪帶寶寶就醫檢查,確認是否有骨骼、神經,或是肌肉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;但如果1歲2個月還不太會走,可是已經會扶著東西站立,倒是可以再觀察看看。

♥ 0歲O型腿,2歲X型腿?

13178671_1584289805195652_520757978656516847_n很多家長在孩子嬰幼兒階段常發現他們有所謂的「O型腿」,因為擔心寶寶腿部有異而帶寶寶上醫院求診,辜雅筠治療師表示,這是由於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,腿部經常呈現「盤坐」的姿勢,所以剛出生的嬰兒多呈現O型腿,在寶寶0~2歲的階段有O型腿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。

至於2~4歲時,寶寶則由於走路承重的關係,反而經常呈現X型腿,和先前正好相反,這個過程被稱作「鐘擺現象」,一般到了6~7歲時就會變回正常膝直的狀態,爸比媽咪不需過於擔心。

♥ 8歲後腿部逐漸定型

如果8歲以後,寶寶腿部變形的角度還是太大或兩腳不對稱,建議爸比媽咪帶寶寶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,讓專業醫師評估是否罹患佝僂(ㄎㄡˋ ㄌㄡˊ)病等腿部疾病。佝僂病好發在嬰兒時期,是由於鈣或維生素D缺乏,而使骨骼鈣化不良的一種疾病。佝僂病發病緩慢,不容易引起重視,它會使小兒抵抗力降低,容易合併肺炎及腹瀉等疾病,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。

♥ 反穿鞋子、騎腳踏車,改善走路「內八」

臨床上較常見的,是走路習慣呈現「內八」的孩子,對於年紀較小的寶寶,很難跟他溝通要做什麼運動來訓練大腿外側的力氣,最簡單的方式可以讓他反穿鞋子、騎腳踏車,或常做蹲下的動作…等,來改善走路時足腿部的方向和力氣;長大一點就可以教他們使用彈力帶、或進行踢毽子等遊戲來輔助改善。此外,對於一些習慣性姿勢不良的孩子,家長也要經常以口頭矯正的方式,協助孩子覺察自己的姿勢問題,並加以修正。

♥ W型坐姿影響腿部發展

家長需要留意寶寶的坐姿問題,他們經常會出現W型的坐姿,因為一開始平衡感、肌張力比較低,這種姿勢可以坐得最穩、肌肉能夠最放鬆,但會對腿部骨骼及肌肉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,最好不要維持太長時間,隨時幫孩子矯正成盤腿坐或腿伸直的坐姿為佳。

♥ 刺激不足,影響足弓發展

扁平足除了先天遺傳,也和後天刺激不足有關,例如:大部份時間都跟著媽媽待在家裡、坐在地上玩耍、很少走動的話,就比較無法刺激足弓的發展。但也有不少家長因為努力幫孩子練習,可是到了6、7歲還是不見孩子發展出足弓而感到非常灰心。

對此,辜雅筠治療師認為,其實不需要看得太嚴重,只要過程中有把腳的力氣練起來,對孩子日後的生活就會有所幫助,其實很多人都有扁平足,除非嚴重影響生活,如:經常跌倒、腿痠,否則也不需要太過在意,以免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影響。

♥ 鞋子的功能與選鞋要點
  1. 還不會走路的寶寶_sE_8369393837

    對於5歲以下的寶寶來說,一雙好鞋需要具備哪些重要的條件?辜雅筠治療師表示,通常是帶出門時才有需要為寶寶穿鞋穿襪,且對於不會走路的寶寶來說,鞋子主要的功能只是保暖、裝飾用,此階段選鞋的重點是穿起來舒適、透氣即可。
    至於襪子除了保暖,還有預防足部與鞋子過度摩擦的功能,所以如果天氣不冷、寶寶也沒有穿鞋,基本上是不太需要穿著襪子的,建議多讓孩子用赤腳接觸各種不同材質、安全的地面,也會有助於足弓的發育,還可以讓寶寶的足部神經受到較多來自環境的刺激,增進本體感覺,促進日後的成長發展。

  2. 學步兒

    ●保護小腳不受傷
    寶寶可能偶爾會和父母到戶外活動,穿上學步鞋可防止寶寶踩到地面上的尖銳物品,避免受傷。

    ●習慣穿鞋的感覺
    寶寶剛開始學步,走得還不穩,因此不太可能穿上球鞋或布鞋等重量較重的鞋子,學步鞋的特性是很透氣、質地很軟,但較不像一般鞋子具有那麼多以步行為訴求的功能,主要是希望讓寶寶開始習慣穿著鞋子的感覺,因此只適合開始走路的初期階段穿著。

    ●防滑功能
    剛學會走路的寶寶,出門大多還是坐在手推車裡,偶爾家長才會讓他們下來走個幾步,但因為身處戶外,寶寶又走得不穩,因此防滑功能就顯得格外重要。

  3. 活動量增加的孩子

    對於已經走得很好,活動量也相對增加的孩子來說,鞋子的選擇就變得更加重要,辜雅筠治療師認為,一雙適合此階段寶寶的鞋子,至少須具備以下特點:

    ●保護足踝的功能
    鞋子必須能夠包覆足部內外踝的關節,才能增加走路時的穩定性,盡量不要長時間讓寶寶穿著拖鞋、高筒鞋或是高跟鞋走路,因為這些鞋子的穩定性不佳,容易使寶寶絆倒、扭傷。

    ●鞋墊軟硬適中
    鞋墊太軟將不具保護功能、可能使寶寶受傷,但太硬則走久了容易感到不適。爸比媽咪可以做個小測試:抓住鞋子的前後端扭轉,前端、後端都應該是可以扭動的,但正中間不應該一起變形,如果前後端無法扭轉就代表鞋墊太硬,而正中間也一起變形則代表鞋墊太軟。至於鞋墊的高度,建議在0.5~1公分左右的厚度為佳。

    ●透氣性
    寶寶的小腳丫容易流汗,因此鞋子的透氣、排汗功能也相當重要,一些特殊亮面材質的鞋子很美觀,但缺點是較不透氣,短時間穿著無妨,但若需走較遠的路,則最好穿著一般布鞋、球鞋。

    ●鞋頭不宜過大
    有些家長會誤以為鞋頭越寬、寶寶穿起來越舒適,但其實太寬的鞋頭會讓寶寶走路時腳掌歪來歪去,容易形成不正確的步態。

    ●鞋後跟不宜過度直角

    鞋子的後跟需有一點弧度,才符合人體工學、順應寶寶走路的步態,走起路來才能較為省力。

    ●買大一號的鞋,可行嗎?

    寶寶的小腳長得很快,沒多久就要換一雙新鞋,幫他買大一點的鞋,可行嗎?正常情況下,寶寶不太會因為鞋子的款式而影響日後的步態及足部發展,反倒是鞋子的大小對其學步發展影響更大。因此,不太建議家長為寶寶買大一號的鞋,因為鞋子太大、前端的空間太多,寶寶走起路來腳掌的方向就不對,建議穿著剛好合適的尺寸會比較好。

    ●鞋子尺寸的判斷標準

    一般說來,腳趾頂到前方時,腳後跟約留1指寬的大小,才能留給前方腳趾足夠的活動空間。提醒爸比媽咪,寶寶的腳會一直長大,每年約長大1.5~2公分,因此,必須至少3個月確認一次寶寶的鞋子尺寸是否太小。

◎文章出處/育兒生活 9月號 NO.292
◎諮詢/耕莘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 辜雅筠
◎採訪與編輯/陳映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