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傳統習俗中,嬰兒約在4個月大時,會有所謂「收涎」儀式,即是將一串餅以長繩纏繞,掛在寶寶脖子上,好讓孩子口水流不停的現象能就此終止。但若爸比媽咪們以為,小Baby的口水能經由儀式「到此為止」,恐怕就大錯特錯了!因應寶寶進入副食品與長牙期,口水量從3~4個月大後,才正要開始大增呢!
Why?口水流不停
剛出生的新生兒,分泌的口水量其實不多,約僅有50c.c.,僅夠滋潤口腔,等寶寶到了3~4個月大後,隨著生理需求發展與成長發育,1天約可分泌出200c.c.左右的口水量。一般來說,寶寶流口水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,但唾液之所以滴滴答答流不停,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:
唾液腺發育,口水分泌旺盛
由腮腺、舌下腺、頷下腺所組成的「唾液腺」,是寶寶口水製造、分泌的來源。多數寶寶在3~4個月大後,隨著唾液腺體發育漸趨完整,腺體分泌也越來越發達。
吸吞不協調,口水容易外溢
對正步入副食品餵食階段的寶寶來說,由於口腔肌肉協調能力從單純的「吸」,開始進階到較複雜的「咀嚼」與「吞嚥」,在寶寶吞嚥口水的功能尚未熟練,口腔吸、吞的肌肉功能還無法協調時,口水很容易從小Baby淺淺的口腔外溢蔓延。
餵食副食品,口腔刺激變多
依照對於營養的需求,小嬰兒到了約4個月大後,必須要開始接觸母乳或配方奶以外的食物。當食物來源越來越多樣化,寶寶好奇心增加,會吸允指頭或拿物品往嘴裡放,寶寶口腔內的唾液腺也會因受到多方刺激,分泌較多口水。
乳牙新萌發,口腔再受刺激
大概到滿週歲之前,手裡拿著小方巾,追著小Baby猛擦下巴的口水,相信是許多爸比媽咪最常做的事。除了練習吃副食品時,食物刺激會讓寶寶口水狂流,長牙亦會刺激口水分泌。
寶寶大約到了7~8個月大後,因為將萌出的乳牙,會對牙齦與口腔內神經產生刺激,除了齒齦腫脹,會讓寶寶有不適反應;唾液腺也會因此變得敏感,唾液大量分泌,這時期孩子外流的口水,會比之前更多、更明顯。
有用途!口水功能多
儘管孩子因口腔淺,或因吸吞能力不協調、與長牙、食物等外在刺激,導致口水流不停,但可別小看孩子嘴角那一串惱人的口水,滴滴唾液,可是在生理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功能與地位呢!
幫助消化
「口腔」是啟動人類消化作用的源頭,唾液腺所分泌的唾液,內含多種酵素(如:乳糖轉化酶等)能分解例如澱粉等簡單酶類。當食物吃進口中,除了透過牙齒咀嚼,以方便吞嚥入喉;唾液不但扮演著潤滑食物吞入的推手,其內含酵素,更能帶來初步消化效果;而口水中所含的免疫球蛋白A,還可供寶寶免疫保護。
滋潤黏膜
因為唾液的存在,口腔內的黏膜組織,得以在潮濕、滋潤的狀態中得到保護,不至於因為過度乾燥而感到不適。
協助吞嚥
唾液除了能有效為口腔內部帶來滋潤、保護效果,對於正處於學習吞嚥的寶寶來說,唾液分泌,有利寶寶潤滑咽喉,以便於吞嚥能力學習。
清潔口腔
唾液能讓口腔長時間處在濕潤、流動的狀態,殘留餘齒縫或口腔內的食物殘渣,易隨口水流動帶走,能有效維持口腔與牙齒整潔;再者,口水也能在牙齒最外層的「琺瑯質」形成保護膜,能有效預防蛀牙。
促進成長
唾液的分泌量,除了隨著年齡增長會自然變多;食物的刺激,也能增進唾液分泌,而在味蕾的刺激下,有助提高寶寶的進食欲望,促進成長喔!
這樣做!生活細照護
面對正學習吞嚥與處於長牙期的小Baby,雖然「口水滴不停」是成長的必經過程,但唾液三不五時外溢,還是讓爸比媽咪好生困擾。除了得時時更換寶寶身上的圍兜兜與衣物,以避免孩子身上產生異味;還得定期清潔因寶寶流口水而不小心弄髒的玩具或家具。
口水流不停的寶寶,除了看起來較不乾淨,照顧者必須勤於擦拭之外;由於口水中含有多種消化酵素,容易在寶寶的嘴巴四周、下巴、甚至於頸部,帶來皮膚發炎、濕疹或膿痂疹等細菌性感染,家長在日常護理上不得不慎!
撇除疾病所引發的流口水現象,面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川流不息的口水,爸比媽咪可別大意以對,為保護寶寶的嬌嫩肌膚,學習正確護理,是很重要的喔!
時時擦拭
為保持寶寶臉、頸等部位乾爽舒適,爸比媽咪在看到口水即將「滴漏」的當下,務必即時擦拭孩子外溢的口水,在擦拭時,可使用材料柔軟的棉質小方巾,力道搓揉損傷肌膚。
圍兜保護
如果怕孩子的口水大量外流而沾染、弄髒衣物,可以在寶寶的衣服外罩上棉質的圍兜兜以維持清潔,並應記得須定時清洗,以免布面發臭,孩子因此降低使用興趣。
溫水清潔
在為孩子擦拭嘴角上的口水時,最好避免使用含有香精或漂白劑的濕紙巾,應取用棉質小方巾,沾取適量的乾淨溫水替寶寶擦拭肌膚,在清潔後,並在口水易外流處塗抹上一層薄薄的凡士林,以保護下巴與頸部皮膚,降低口水所帶來的傷害與刺激。
正確訓練
當寶寶進入餵食副食品階段,從泥狀到固體狀食物的循序餵食,除了協助寶寶在尷尬的離乳時期不致營養失衡,透過湯匙送入食物,從嘴唇開啟,到舌頭捲入、壓碎,而後吞下;以及長牙後,更複雜的咀嚼、吞嚥動作,經由一連串正確的口腔肌肉訓練,不但有助於孩子順利吸收營養,對於寶寶的發音、語言初期發展(約4個月大開始),也能有正面幫助。
◎文章出處/育兒生活BabyLife2012.07
◎編輯整理/江睿毓